科技扶贫是针对贫困地区生产技术落后和技术人员缺乏的状况提出的。一是强调自我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引导贫困地区合理开发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努力提高贫困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注重引进成熟、适用的技术。农业技术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适应性,科技扶贫在向贫困地区引进技术时,必须是成熟技术,而且要适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三是注重将治穷与治愚相结合。科技扶贫通过农业、科研、教育三结合等形式,一方面建立健全科技示范网络、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另一方面建立全国农村科普网络,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农民素质。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也是一样。正因此,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造血式扶贫,成为中央对扶贫工作的重要要求和人们的共识。
脱贫攻坚领域的“渔”是什么?科技无疑是答案之一。事实上,科技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30多年来已然硕果累累——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贫困地区,围绕解决贫困群众温饱问题,瞄准地方特色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成功创造了不少科技扶贫经验,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
时下,我国的扶贫脱贫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这对相关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不仅不能松懈、偷懒,反而要比之前更咬紧牙关、更努力创新、更科学部署、更周密落实。应该正视的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科学知识、科技人才、科技资源仍比较匮乏,科技扶贫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贫扶智,科技先行,依靠科学技术推动扶贫攻坚进程已成为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科学技术具有“益贫效应”是我国多年扶贫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益经验。科学技术是实现贫困农户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的重要支撑,通过扶贫信息化建设来助力“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与脱贫成效精准”的达成。此外,科学技术也能作为扶贫工作分类施策与长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可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
科技创新为贫困户提供了新品种、新技术,也提供了诸如电商营销的新模式。但同时也要重视部分农户科技素养不够、接受新技术难度大等问题。
我国科技创新扶贫的成效体现在多个方面:特色种养技术创新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条件,激活了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潜力;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使贫困地区形成了集约化、品质化、品牌化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此外,“电商扶贫工程”在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农村电子商务转变了贫困农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经营方式,打破了市场的空间限制,推动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助推了“互联网+”精准扶贫。
目前,科技扶贫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一是农业实用科学技术落后,农业实用技术成果转化周期长,农业科技前沿技术创新研发能力不足,创新主体未能适时满足经营主体的需求。二是农业农村缺乏科技人才,农村现实劳动力科技总水平下降,农村基层科技人员年龄老化,农业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补充机制尚不完善。三是农业科技工作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条件差。
科技创新扶贫需要政府、农民和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重点加强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和推广体系的建设,为科技扶贫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切实加强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和技能。重点引入项目管理机制,加大对各类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促使其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为加强贫困地区的科技能力建设,有效发挥科技扶贫的作用:
第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实际应用与推广,夯实精准扶贫的动力基础;强化农业科技集成,推进各种农业技术的集成化应用;依托科技平台,全面推动农业科技孵化与转化。
第二、应加快创新科技精准扶贫的渠道与手段,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政策扶持,整合搭建区域性的农业科技精准扶贫大信息平台。
第三、全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增强精准扶贫的发展活力。要积极培养一批懂技术、爱农民、会服务的农业科技人才,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科技造血”水平。
总之,科技扶贫是有效衔接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创业扶贫、协同扶贫的重要抓手,是切实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质量的重要途径,是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稳健可持续的重要保障。